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共享单车、共享汽车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今年6月,不同形式的共享雨伞开始陆陆续续进入上海的大街小巷,他们以免押金、免付费、不设密码锁的方式投放。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周围来往的市民居然将雨伞带走了,根本没有归还之意。究竟是这个行业的弊端,还是我们大众的原因?
(资料图片)
小编认为相比共享单车,导致共享雨伞不能走远的关键因素是以下问题运营商没有得到解决:
一、运营模式不明确
常见的运营模式有两种:其中主要的一种是铺设伞架的固定运营模式,即“有桩”模式,雨伞被固定在伞架上,伞架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、大型商场、校园、写字楼、电影院等场所。另一种为随处投放的流动性模式,即“无桩”模式。
二、盈利模式不清晰
如今,共享雨伞,主要放置在地铁或公交站、商场、写字楼等场所,实质是“租用”,既然是租用肯定免不了押金。目前,共享雨伞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。其盈利模式无非三种:押金、租金、广告。到底是免押金好还是不免好?是通过雨伞广告、数据增值获取利润?运营商还在为之纠结。
三、受季节性的局限
我们不妨试想一下,在多雨的地区雨伞可能使用的频繁一些,既然是多雨区,大部分市民朋友一定有勤带雨伞的习惯。而在少雨的地区,共享雨伞基本没有市场。要想保证用户使用,雨势、持续时间都要一定规模,只有用户还没有带伞,这个时候才可能会去用共享雨伞。雨伞不像单车随时随地可骑,天气影响其消费频率。
综上所述,但无论从共享雨伞的实用性,还是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,雨伞在共享经济这一条道路上,很难走太远。
禁止转载!
关键词: